想做一个诗人吗?

不是的,这是传统,也是藏传佛教对僧人的要求。因为,它属

于佛家“五明”中的“声明”。在西藏历史上,活佛作诗是再平常不

过的事情。米拉日巴写了五百多首诗,号称“十万道歌”;萨迦班智

达的格言体诗歌,形成了《萨迦格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

非仓央嘉措可以比肩;而宗喀巴、五世达赖喇嘛都写过诗歌,诗作

水平也远远超过仓央嘉措。

那么,为什么唯独仓央嘉措的诗歌流传下来,并得到经久传唱

呢?这是因为,仓央嘉措用他的创作实践改变了藏族诗歌的文风。

前面说过,藏族诗歌有“道歌体”“格言体”和“年阿体”。在

仓央嘉措的时代,是比较盛行“年阿体”的。这种诗歌的文风,有

点类似于我们汉族地区的“文人诗”,写得很优美,而且像猜谜语一

样使用典故和隐喻。这种文风,仅限于在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之间

传诵,大多数没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根本无法理解和使用。

而仓央嘉措的诗歌创作,平易近人,十分朴素,有点类似于民

歌。这种文风是适于传诵,也适于更多的人创作的。其贡献,就是

将文艺从矫情的阳春白雪放归朴素自然,将少数人享用的所谓高贵

艺术归还给了自由创作的民间。

这,才是仓央嘉措诗歌的意义,也正是我们出版这本诗集,并

大胆重译的心理支撑——把诗歌还给民间,让它以艺术的名义存在。

三、做一个仓央嘉措般的“浪子”

然而,以艺术之名存在,其基础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对仓央嘉措

的客观评价。而且,由着这评价,不再继续歪曲其诗歌的内容。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