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这种难以想象的亲密感只能来自三四年日夜相守、一起共度的时光!马

克非常喜欢肖全抓拍他的那些工作时表情自然的照片,在他已出版的图书画册里,

经常使用肖全为他拍摄的照片作为官方肖像。而每一次,马克都会不厌其烦地征

得肖全的同意与授权,并叮嘱出版社在照片旁边署上肖全的名字—尽管这位法国

摄影大师总是难以将肖全名字的正确汉语发音念对。

马克和肖全亦师亦友,那么这种关系究竟从何而来呢?1923年6月24日,

马克出生在里昂的一个资产阶级大家庭,是七个孩子中的老五,生性沉默寡言,

16岁时父亲的突然离世对他打击颇大。这位父亲在把自己参加一战和全球巡游时

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柯达袖珍型相机(Vest-Pocket Kodak)送给马克时,

对马克说了一句影响了他一生的话:

“你不善言辞,那么你要学会观察。”父亲的身影,

马克不久后得以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身上重拾。从1953年起,布勒松仿佛承

袭了马克父亲的角色,不停地教训他。布勒松常常写信给马克,那些教导不仅仅关于

摄影,还延伸到文学和艺术,乃至人生的经验。马克曾经给我看过一本小小的破旧的

口袋词典,它看起来就像一本翻烂了的古老祈祷书,当时他对我说:

“这是布勒松送给

我的,为了让我查阅字词的精确含义。不管去哪儿,每次旅行,我都把它带在身边。”

在肖全与马克·吕布的关系中,也可以发现这种慷慨的传承,无论摄影的专业技艺,

到人群中冒险的生存秘诀,还是沟通的艺术,马克都不吝与肖全分享。

马克·吕布对于东方的迷恋最早源于他父亲的日记。马克的父亲年轻时就开始

了环游世界的旅程,在柬埔寨时还差一点丧生于瘟疫。马克的二哥让·吕布(生

于1919年)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让·吕布曾向布勒松的妹妹求婚,是他鼓励马

克把他照片带给布勒松看的。让随后娶了一位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家庭的女子,即

克里希纳·吕布,她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孙的侄女。而布勒松的第一任妻子则

是印尼爪哇的一位舞蹈家,这些背景解释了为何马克能在印度待了一整年,并于

1957年在中国停留四个月之后去了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