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

第一章  |  老爹上了大江轮

14. 

粮票和战备粮

蒋介石要“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所以规定军

队补给米面各半。

最后说到主食米饭。台湾从18世纪开始就以产稻出名,一年两

熟,偏南部的高雄、屏东一带能一年三熟,当时号称闽粤谷仓。不

过当时稻种是由台湾本土原生野生稻种驯化而来,属于籼米类,台

湾人称之为“在来米”。“在来”二字是根据日语汉字写法来的,“既

有”“原有”之意。在来米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却低,吃了很快

就会饿。我当年一人可干掉四五大碗而面不改色,到了半夜还得翻箱

倒柜看看有没有什么点心来垫补垫补。

再加上眷村吃的是战备粮,每年新米上市后,政府收购部分入仓

作为战备粮,三年后战备粮淘换出仓就给部队军眷当作口粮。籼米黏

性本来就差,再陈放三年,一入口就似爆炸般在嘴里散开,要多难吃

就有多难吃。

不过还有更倒霉的外岛守军,本岛战备粮三年满期出仓,部分就

运去外岛做军粮。军粮一到外岛,当地驻军就依样画葫芦再入仓做战

备粮,三年后淘换出仓,这一下子外岛官兵再怎么吃就只能吃六年陈

粮,比我们本岛军眷倒霉多了。

要吃好米进补就得去市里大舅家,他们吃的是“蓬莱米”。台湾

蓬莱米和东北大米一样都是源自于日本。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

第一任总督儿玉源太郎将台湾稻米列入日本粮食供需体系一环,由于

在来米种不符合日本人口味,因此将日本粳稻移植到台湾。问题是日

本粳稻无法适应台湾的湿热气候,经过了约30年的努力,终于由台

北帝国大学矶永吉教授育种成功,并由第十任总督伊泽多喜男命名为

蓬莱米。蓬莱米短而粗,米粒大,煮成的饭粒香香糯糯带点黏性,热

腾腾的蓬莱米饭上头浇点猪油、酱油,真是好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