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我在宝岛长大
|
I grew up in Taiwan
08.
向蒋介石照片鞠躬换寿桃吃
向他的照片鞠躬就有“寿桃”吃,回家向老爹鞠躬就得到一巴掌。
村里小广场的北边是“自治会”和卫生站。“自治会”顾名思义,
就是本村实施自治,市里区里管不到,有什么要求还是得从部队里头
反映协调。自治会听起来名头响亮,不过也只是一个平房隔成四五间
房间,当中那个最大的是中山室。台湾所有部队建房里最大的那个房
间一定叫中山室,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山室里头平时就是几个桌子并起来,桌旁排列着几把长板凳,
桌上上零零落落地摆放着几份当天的报纸。当年台湾实施报禁,办
报需要牌照,全台牌照只有31张,买卖转移还得当局批准。同时为
节约物力起见,每张日报每日仅准出版3大张12版,且有限印规
定,哪儿批的报纸就只准在哪儿印刷。
当年的报纸各有各的来头,台湾的“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
的,《台湾新生报》是台湾省的,台南市党部有《中华日报》,高雄市
党部有《台湾新闻报》;属于民间的大报只有《联合报》和《征信新
闻》(日后改名为“中国时报”),但是这两个号称民间经营的报纸的
老板日后可是国民党中常委。
不过这些都和我们小孩子无关,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国
语日报》。这个《国语日报》的前身是1947年在北平创办的《国语
小报》,1948年为了在台湾推动“国语”,这个报纸连设备带人一起
迁到了台湾以企业方式经营,报社董事个个赫赫有名,包括吴稚晖、
胡适、傅斯年、何容等,以注音符号出刊,这个注音符号后面会有
专文谈到。
我们小孩子大字不识几个,但是37个注音符号可是熟练至极,连
带着就能读懂《国语日报》上的小故事、古今文选、小亨利漫画等,
我的文字启蒙其实不是漫画,而是《国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