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喂,干嘛不做你自己

这段创作记忆不禁让我想起一个学生,他是我教书以来,在所

有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个男生。在一次机缘中我把他推荐给某家出

版社,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成为台湾的另一个几米(他一直想出图文

书)。作品在经过出版社几次专业考量上的指教与修正后,因为他

无法接受批评,所以便自动放弃了这个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机会。

我要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很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意,这很好,

但如果过度自我,甚至到了固执己见的程度恐怕就不太妙了。当年

我为了这本童书,不知道被推翻过多少次,投入过多少心血,好不

容易才有了出版的机会,他却轻易放弃,我觉得好可惜。艺术的确

很自我,但个人风格往往也要接近大众口味(如果真的是纯艺术,

那就留在画廊展览吧),能懂就对了(出版本来就是给普罗大众欣

赏的)。要主动积极去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天下真的没有白吃的

午餐!

每本书的背后,说不定都有一个故事,而Eddie跟我的,到

此算是真的画上了句点。几年后,他结婚了,在LA经营一间创意

工作室。有次到西岸开会,顺道去探望他,看到他新婚妻子像个万

能助理般忙进忙出为他处理大小事,觉得庆幸又有点为她难过,心

想:

“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不知道在他风光成就的背后,有多少

她的无声牺牲与退让;也或许她是心甘情愿,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