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38

好莱坞的编剧手册长久以来一直恪守这样一条公式:情节=安

定—被扰乱—斗争—平定扰乱。在这个封闭的叙事中包含的是一

种封闭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尽管有像奥逊·威尔斯这样的电影天才

试图在技术和叙事上打开这种封闭的眼界(

《公民凯恩》1941)

,但

1917年之后,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基本上主导着世界主流电影的

制作模式。而这一模式作为一个假想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艺

术电影的面貌。

“艺术所经受的最严重的挑战,便是由随着工业革

命成长起来的成批生产技术所提出的挑战。成批生产的优点是它使

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但它同时也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进

行斗争,才能防止自己的作品变质为纯商品。

([美]詹·莫纳克:

《怎样读解一部影片》

)在一百多年的电影历史中,艺术电影的发展

似乎被分成两个大的段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艺术电影的目

标是与其他高尚艺术(戏剧、美术、音乐)一样成为具有自己独特

语言的,能够表达严肃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艺术;而五十年代之后,

艺术电影便是力图表达与古典好莱坞不同的电影理念。在我看来,

如果说艺术电影是对古典好莱坞电影的反动,那么它所反动的并非

只是好莱坞视听表现的成规,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对世界的看法。

如何在二维的银幕上再现三维的世界?如何在流动的空间中

放入我们对时间的经验?艺术家不断寻找着和我们这个开放的世

界相统一的时空表达的方式。当丹麦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尔带着

他风格变化的新作《狗镇》参加2003年戛纳电影节的时候,记者

问他:

“你为什么要如此拍摄一部这种风格有很大变化的电影?”

特里尔回答说:

“我一生中一个审慎的目的就是尽力去丰富现在我

所投身的电影媒介。于此有很多不同的途径。

法国导演布莱松也曾说:

“风格并非只是技巧,它同时包含了

作者诠释世界的观点与影像的独创性。

①当两人面对面交流时,

他们的视线相交,这条

相交的视线被称作轴

线(Line of interest,或

称 Line of Force,180°

线)。所谓三镜头法,就

是在这条轴线的同一侧,

分别正反拍(Shot/Re-
versal)两个人交流时的

动作,再加一个中景的

两人镜头(Medium Two 
Shot)。拍摄人物形象

时,取正面稍偏的角度,

演员不能看镜头(主观

视点镜头除外),这种技

术上对人物形象的调整,

为的是使影片保持尽可

能少的自我意识。

② “最后一分钟的营救”

是利用交叉剪接的方

式,把同一时间内不同

空间发生的两件事,在

规定时间内建立一种关

联,也称“最后期限的

设定”。最典型的模式是

“英雄救美”。

三镜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