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电影运动

35

贾斯汀·克里根导演的《人类交通》(1999)

盖伊·里奇导演的《偷拐抢骗》(2000)

托德·海恩斯导演的《毒药》(1991)

约翰·辛戈尔顿导演的《街区男孩》(1991)

的尾巴。

”而贝奈克斯对灯光效果的讲究,对摄影机华丽

运动的着迷,也使他成为八十年代法国影坛的异类。1987
年,贝奈克斯“怀着朝圣的心情”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但
最终“这段经历使我对在法国时一向崇拜的美国电影失
望了”

。到了九十年代,法国出现了以扬·库南为代表的

“新流行派”电影。它与英国九十年代出现的丹尼·波勒、

贾斯汀·克里根以及盖伊·里奇的影片,都明显承袭了昆
汀·塔伦蒂诺所创造的所谓黑色幽默的暴力风格。

事实上,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风格的艺术电影很难与有风格的商业电影划清界限。一
方面,通俗性、消费性和平面化本身即是后现代主义
的题中之意,这使它无法再有现代主义的精英派头;另
一方面,不断完善的制度化的独立电影,已经使这类
电影成为电影生意的一部分。有时候,那些在后现代
思潮中涌现出的“身份认同电影”

“族群电影”

,如

“女性电影”

(玛丽·哈伦、罗丝·特罗切)

“新酷儿电

影”

“同性恋电影”

( 托德·海恩斯、格雷格·阿拉基、

葛斯·凡·桑)

“黑人电影”

(斯派克·李、约翰·辛戈尔

顿)

,倒更有独立的思想品格。从制作角度来说,后现代

主义风格的艺术电影并没有脱离好莱坞电影技术主义的
制作传统,这也决定了它对商业电影制作体系的某种依
赖性。作为对这种繁复的后现代风格电影的反动,九十
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类风格质朴简单的艺术电影,它们
的代表是丹麦Dogma电影和伊朗电影。

后“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