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34

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水库的狗》(1992)

丹尼·波勒导演的《猜火车》(1995)

玛丽·哈伦导演的《射杀安迪·沃霍尔》(1996)

他们不需要讲一个悬疑的扣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侦探小
说作家的事。谁会为看故事而去读莎士比亚呢?你读契
诃夫的小说也不是为了知道它的结尾是什么。

”在独立电

影的制作者中,也不乏思考型的导演。比如吉姆·贾木
许、斯派克·李、阿托姆·伊戈扬等。虽然他们作品也旁
征博引,影像上带有商业广告的味道,但他们并没有放
弃对于人的处境以及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而这种
思考常常是知识分子式的,艰涩、枯燥而沉闷。

美国独立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反过来也影响了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欧洲艺术电影的面貌。那些腻
味了大师腔调的年轻导演,在美国同行的作品中看到了
一种时尚的活力和令人鼓舞的反叛意识。西班牙导演佩
德罗·阿尔莫多瓦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

“我创作道路的

第一阶段确实颇受美国‘地下电影’的影响,受约翰·沃
斯特、莫里西、拉斯·迈耶及所有属于‘沃霍尔制造厂’

(Warhol Factory)的人的影响。

”在法国,吕克·贝松、

雅克·贝奈克斯和雷奥·卡拉克斯这三位八十年代“新新
浪潮”的代表人物,创造了一种被称为“新巴洛克”风
格的电影形态。这一美学形态与法国传统的电影美学大
相径庭。他们偏爱复杂的电影形式、商业广告式的电影
语言、漫画式的叙事基调,充满悬念的故事,以及在作
品中加入了大量青少年次文化现象(摇滚、吸毒等)

。其

中贝松和贝奈克斯的风格更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味
道。

《地铁》

(吕克·贝松)的开场与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沃

特·希尔的影片《武士》的片头有着类似的元素,影评人
对他的评价是:

“贝松的片子有美国商业片的手法,法国式

斯派克·李导演的《循规蹈矩》(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