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电影运动

33

造了一种与当时“波普艺术”相呼应的美学风格:通俗的、性

感的、刺激的、冒险的。恰如美国文化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

姆逊所说的那样,如果“现代艺术”是“正式宴席”

,那么“后

现代艺术”则是“快餐”

。这些“地下电影”作品以反文化的立

场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电影对于深度思考的追求;在艺术技巧

上,他们不探求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意义关系,而以消费主义的

姿态把既有的表现手段,传统的(如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

时尚的(电视广告、MTV)拼贴在一起。1985年,美国影星

罗伯特·雷德福创办了旨在鼓励独立制作的电影节——圣丹斯

电影节。独立电影开始摆脱地下状态,迈入前台。对圣丹斯来

说,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某种风格的肯定,而是创造了一种

制度,这种制度相较于传统好莱坞制片体系更具有包容性,它

比靠政府文化基金资助的欧洲艺术电影更具有商业性,它把多

元的创作变成了一种稳定状态,使艺术家可以寻求多样而广泛

的手段,而没有居于主导地位的风格。美国模式的独立电影代

表了八九十年代世界艺术电影的新力量。它和已然成规化的欧

洲“作者电影”

、新崛起的东方电影三足鼎立,形成了世界艺术

电影的新格局。而在主流电影片商眼中,独立制片的电影节不

啻于一个“选秀大会”

,那些成功晋身千万制作的年轻导演,在

给商业电影带来不一样的视听风格的同时,也与独立制作本身

的意义越离越远了。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头角的美国独立

电影导演,与他们地下电影的前辈相比,艺术的原创性大为减

弱,颠覆性的杀伤力也小得多。这些影片把商业化的故事与艺

术化的影像造型拼贴在一起,把古怪的人物与感伤的情绪拼贴

在一起;把经典的电影段落与时尚的视觉风格(电视广告和电

脑游戏)拼贴在一起,创造出抢眼的影片风格。昆廷·塔伦蒂

诺、大卫·林奇和科恩兄弟是这类电影的代表。他们的电影往

往把观众带入各种各样的麻烦之中,让观众被故事中的玄妙机

关,以及无法预知的人物行为所吸引,像游戏一样,没有什么

是真实的。反讽是这类电影的关键任务。老派的影评人对这些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影片颇多微词:

“我不能告诉你们什么是独立

电影,但我可以告诉你们什么样的不是。他们不是花哨的摄影

机运动和眼花缭乱的剪辑,这留给电视广告去做吧;他们不是

漂亮的画面和亮丽的镜头,这留给产品说明书和明信片去做吧;

大卫·林奇

大卫·林奇导演的《蓝丝绒》

(1986)

吉姆·贾木许导演的

《天堂陌影》(1984)

后“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