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32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于西方世界的艺术潮流。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兴
起与分期,理论家们各持己见,未有定论。一般认
为,荷兰学者汉斯·伯斯顿在《后现代世界观及其
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一文中所做的划分较为中肯切
实。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经历了四个阶段。
1934—1964年是“后现代”术语开始使用和歧义迭
出的阶段;六十年代中后期,以美国文化为代表,
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一种与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彻底
决裂的精神;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后现代
主义概念日趋综合,更具有包容性并达到了其发展
的盛期;九十年代初,则显示出某种疲惫的态势。作
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波及到所有艺术
领域,当然也包括电影。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出现的独立制片电
影,应该被看做是最早
具有“后现代主义”征
兆的电影。这些电影受
当时欧洲艺术电影浪潮的
影响,但又表现出与“作者电
影”的精英派头不同的美学追求。甚
至与同受欧洲电影影响的美国“新好莱坞”电影也有
本质的差异。独立制片电影完全抛弃了好莱坞电影的
类型经验和制片方式,而丝毫没有对其进行改良的
念头。这股通常被当作“地下电影”的新势力的代
表人物有:安迪·沃霍尔(
《睡》1963、
《帝国大厦》
1964)
,肯尼斯·安格(
《天蝎星升起》1964)
,布拉哈
格(
《狗·星·人》1965)
,麦克·史诺(
《波长》1967)
和约翰·沃特斯(
《粉红色的火烈鸟》1972)等。这些
“劣迹斑斑”的艺术家和他们“惊世骇俗”的作品创
布拉哈格导演的《狗·星·人》(1965)
后“新”浪潮
独立制片电影
电影顽童昆汀·塔伦蒂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