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30
意识流电影的出现主要源自于现代派小说的影响。正如影
评家分析的那样,如果说默片时期的先锋电影主要受现代主义
绘画和诗歌的影响,那么声音出现后的现代主义电影则明显体现
出现代派小说的追求。
“意识流电影”的代表流派——法国“左
岸派”电影便深受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
“新小说派”的主
将阿兰·罗伯-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甚至还亲执导筒,过
了一把导演瘾。文学史上的“意识流小说”和“新小说派”
,一
先一后,艺术风格有所差别。比如,
“意识流小说”与弗洛伊德
学说有直接渊源,它着意于人的“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心理
分析。表现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在伯格曼的《野草莓》和费里尼
的《八部半》中看到,不断插入的主人公梦境与幻想的段落;而
“新小说派”则“物体即是国王”
,强调写物,描摹事物的表面,
而且“我们的小说里没有角色的生活”
。最有代表性的例证便是
《广岛之恋》开场那段对欢爱中的恋人肌肤的巨细呈现。并且,
无论是《广岛之恋》还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主人公都没有
姓名,只有代表的符号。但在一个问题上“意识流小说”和“新
小说派”表现出相同的追求,就是“重建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
时间和空间”
。表现在电影的叙事上,影片往往先从一个空间化
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1989)
安哲罗普洛斯导演的《雾中风景》(1988)
有11个镜头。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风格与此一脉相承,他著名的360°慢摇镜头算是
这一风格的发展(
《雾中的风景》1988)
。在亚洲的艺术电影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主
观写实主义”的例子,比如日本新藤兼人的《裸岛》
(1960)
、中国台湾侯孝贤的《悲情城
市》
(1989)
、杨德昌的《一一》
(2000)和中国大陆贾樟柯的《站台》
(2000)
。
“主观写实
主义”的影片抽象、压抑,充满隐喻,善于描绘而回避分析,它们常常把“空白”留给观
众去推论和思考。
意识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