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28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积极的倡导者。他写了大量的影评,分
析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出现的新的美学观念。在《评〈偷自行车的人〉
》的文章中,巴赞热
情地赞扬影片是如何带着观众穿过整个罗马的街道,并让观众注意父子两人之间不同的步
子。巴赞关注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真实是如何被描绘的,并在他重要的论文《电影语言的
演变》中,为真实描绘总结出所需要的形式与技巧,即著名的长镜头理论。巴赞对长镜头
有一个精辟比喻:长镜头的作用就如同老虎和孩子的关系。如果用分切镜头来表现一个孩
子撞见了一只老虎,孩子给一个镜头,老虎给另一个镜头,观众不会紧张。他们的电影知
识足以使他们知道,老虎和孩子实际不在一处。这样的拍法,创作者只能想办法用视听的
强刺激来使观众紧张,比如快节奏的剪辑。但如果把老虎和孩子摆在同一个纵深镜头里,
观众就紧张了。巴赞要强调的是,通过纵深镜头在一个画面之内而非在几个画面之间,可
以形成具有戏剧性的相互关系。对巴赞来说,长镜头使客观现实的完整呈现成为可能。与
蒙太奇快速的剪辑风格相反,长镜头意味着延长拍摄时间,镜头和镜头之间尽可能少剪
辑。这种风格不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因此为叙事提供了更具开放性的理解,给观众一个拒
绝对世界进行任何先验分析的真实画面。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将罗西里尼说:
“现实就是那
样,编排有什么用呢?”
巴赞的理论得到了追随他的法国年轻导演们的热烈响应,并在其主编的《电影手册》
上形成了一种舆论气氛。加上轻型摄影机和便携录音机的问世,高感光度胶片的出现,灯
光设备的改进使得巴赞所提倡的实景、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观念有了技术上的保证,各种
写实主义的电影实践风行一时。而随着写实主义创作的深化,对“写实”也产生了不同层
面的理解,影评家们把“写实主义”分成了“客观写实主义”和“主观写实主义”两种。
“客观写实主义”的电影流派有法国的
“真实电影”
(
“真理电影”
)
、美国的“直接
电影”和意大利的“生活流电影”
。
“真实电
影”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导演让-鲁什,代表
作《夏日纪事》
。鲁什说:
“
(这部)影片不是
由演员表演的,而是那些以自己生活中的一
个个瞬间丰富了‘真实电影’新实验的男女
的亲身经历。
”
“真实电影”所要做的是“摒
弃虚构而接近生活”
。人种学家出身的鲁什后
来把自己的创作目标转回了他的老本行,主
要从事人类学纪录电影的研究和创作。法国
最重要的纪录片电影节——人类学电影节的
埃尔马诺·奥尔米导演的《谋职记》(1961)
客观写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