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电影运动

27

大》

);而费里尼的电影简直就是一场潜意识欲望的盛会。他把内心的焦虑和欲望完全加以

形象化的表现,因此在他的电影中常常出现让观众匪夷所思的场面(

《甜蜜生活》

《八部

半》

。同样,在同为左派的贝尔托鲁奇和帕索里尼的影片中,在共同挑起日本新电影大旗

的大岛渚和今村昌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美学追求和形式探索。因此,

研究这个时期的电影美学,大师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如果考察这一时期整体的美学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出某些相似的东

西。新现实主义、巴赞、长镜头和意识流是我们理解这种相似性的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是1945年到1951年期间出现于意大

利的电影流派。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

《沉沦》1942)

罗伯特·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德意志零年》1947)和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

1948)被誉为新现实主义的三驾马车,他们的作品为

“新现实主义”确立了基本的信条——描写普通人的日

常生活,展现人与真实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政

治观点,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自然光效。这种艺

术效果的产生起初并不是刻意的美学追求,而是客观

条件限制的结果。战后的意大利,大部分摄影棚毁于

战火,大批职业演员从军有的甚至战死,在物质条件

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具有社会主义观点的意大利电影

工作者拿起摄影机走上街头,走进农村,开创了一种

剧情电影拍摄的独特方式和风格。新现实主义电影找

到了一种摆脱摄影棚和大明星的新的叙事方式。甚至

有论者认为,

“新现实主义”所倡导的写实主义美学是

导致古典好莱坞电影模式逐渐没落的重要因素。新现实

主义电影不仅成为继喜剧电影之后,意大利电影又一重

要的艺术传统,而且“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和叙事手

法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现代主义电影潮流。实景拍摄与

后期配音,职业与非职业演员的混合演出,基于偶然事

件、省略、开放性结局和细微生活细节的情节设置,以

及情绪格调的极度混杂——所有这些手法都影响深远,

在此后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由世界各地的电影工作者

继续发展着。

[美]大卫·波德维尔:

《世界电影史》

罗伯特·罗西里尼

新现实主义

罗伯特·罗西里尼导演的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

(1948)

大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