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24

“新浪潮”代表作《四百下》(1959)

“新浪潮”代表作《筋疲力尽》(1959) 

时的“无名之辈”通过这块阵地,向政府、影迷和握

着大把金钱的制片人们抛出自己有创意的电影观念

和方法。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快报》周刊的封

面上印着一位妙龄女郎的面部特写,标题是《新浪

潮来了》。特吕弗说:

“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

‘新

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

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

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

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1958

年,十四个年轻的电影人拍摄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
1958—1962年,“新浪潮”电影延续的四年中,有两

百多位新人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这在世界电影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法国“新浪潮”这个成功的艺术电影个案似乎

只证明了一件事:新时代的电影艺术大师是如何产生

的。

“作者论”作为这个艺术电影时期最伟大的理论

建树,为电影明确了个性化的标准。

“作者论”及其

实践所产生的众多作品决定了此后艺术电影的面貌。

直到今天,认定一部艺术电影的标准仍旧是看它是否

体现了创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想象。对于电影这门昂贵

的艺术,对于业已制度化的电影产业来说,这的确是

件艰难而又冒险的事。

法国“新浪潮”电影作为一个成功的样板,对这

一时期世界各国的艺术电影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

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这些影片与‘新浪潮’的自由

美学特征相比尚有很大差距。1959年和1960年的电影

生产特征是,世界各国几乎都涌现出了一批新导演,他

们纷纷与当时的美学决裂,这种决裂通常与法国‘新

浪潮’同时出现,没有受到它的直接影响。在大多数

情况下,这种决裂都是通过一两位导演的新颖别致的

处女作实现的,这些影片的发行放映与特吕弗和雷乃

的第一部影片在国外的发行放映同时进行。这种巧合

增进了外国电影作者的信心,在初战告捷的‘新浪潮’

电影鼓舞下,他们力图以法国同行为榜样进行艺术探

索,尽管他们的探索遭到了本国电影工业的抵制。

在《美国制造》(1966)中的戈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