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电影运动
23
谈到这个时期的艺术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往往
被当作是一个成功的研究个案。在这个成功的案例中,似乎
具备了产生艺术电影所必要的一切外在条件。首先是与时
代/社会精神相一致的变革体制的诉求。一大批毫无拍片经
验的年轻人带着他们对于电影艺术的理想,向代表平庸没落
的所谓“优质电影”的制片体制发出挑战。这种战斗的姿态
决定了他们作品的反叛气质。其次,在理论上为他们的行为
规划了一种策略,提出“作者论”的主张。1948年,法国
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他的著作中把摄影机比作自来水
笔,
“
(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借助
它,艺术家得以用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不管这思想是多么
抽象。或者像用当今的小说与散文一样表达他的欲望。所以
我称这一新时代为摄影机—自来水笔的时代。
”1954年,法
国导演特吕弗在他重要的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中,
明确以“作者”
(Auteur)这个词来形容那些有自己独特风
格的导演。再者利用媒体进行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
“新浪
潮”电影的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
杂志可以看作是年轻的“新浪潮”导演的孵化器,那些当
一般认为,艺术电影成为一种电影模式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这种模式虽然
有清晰可辨的形式特征,但更多时候它被看做是“概念产品”
,是以风起云涌的电影运动
和风格各异的电影大师命名的,而没有好莱坞类型电影那样的统一格式。假如非要列出一
个标准的话,六十年代出现的“艺术影院”似乎可以算作一个标准。凡是在“艺术影院”
中放映的影片都应该是艺术电影。这听起来像个玩笑,但它正是电影历史悖论的地方,反
商业化的标准似乎总也脱不开商业化的干系。
“新浪潮”电影精神之父
安德烈·巴赞
法国导演特吕弗(右二)与摄制
组研究《两个英国女孩》的场景
大师时代
法国“新浪潮”
大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