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电影运动

21

伯格曼 “沉默三部曲”之一《沉默》

(1963)

阿贝尔·冈斯导演的《拿破仑》

(1927)

锋派艺术家从未放弃发掘媒介材料本身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的努力。他们通过各种近乎科学实验式的方法,试图颠
覆电影媒介属性(光波和声波的记录与还原)所固有的美
学效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法国文字主义的倡导者伊斯
多尔·伊苏宣称,语言的符号比影像更为重要。他主张创
作一种以声音主导画面的“矛盾电影”

(Cinema Discrep-

ant, Cinema of Discrepancy)

。文字主义者盖·迪鲍德(Guy 

Debord)的《隆迪的狂吠》

,除去了所有的实物影像,在

无声的银幕上交替呈现黑色和白色的画面,并搭配一连串
长篇大论作为旁白。另一种“延伸电影”

(Expended Cin-

ema)

,则整合了电脑制造、舞蹈、音乐以及剧场等多媒体

的演出,并在多重银幕(Multiscreen)的放映中,实践法
国印象派导演阿贝尔·冈斯在影片《拿破仑》

(1927)中三

面银幕的“多视点镜头”观念。六十年代末还有一种更为
理性的实验,美国影评人亚当斯·席尼称之为“结构式电
影”

(Structural Film)

结构式电影艺术家,借由一套数学似的规则组织作

品。他们着重于观众对一个组成影片的非叙事形态或系
统的专注。在逐渐展开的过程中,吸引观众注意其中的
过程细节,进而思考影片的整体模式。最著名的结构式
影片,是加拿大导演麦克·史诺(Michael Snow)的《波
长》

(Wavelength,1967)

。影片开始是一个固定于远处窗

口的摄影机,描绘性地拍摄一间公寓的阁楼。人们进来
又出去,无论发生什么,摄影机都无动于衷地专注于记
录公寓内光线的细微变化,并不断地用唐突的伸缩镜头,
间歇性地将画面放大,突如其来的色彩,不断地淹没整
个画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录像技术的兴起;九十
年代,数字录像技术(DV)的普及让这种实验呈现出更
加复杂的局面。以胶片为基础的前卫作品,尝试跨越不
同媒介的创作,有些甚至加入了电视游戏的手段。在常
规艺术电影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前卫艺术追求。美国
导演奥利弗·斯通1994年的作品《天生杀人狂》即是通
过把不同质感不同色彩的影像材料,35mm胶片、16mm
胶片、DV录像,眼花缭乱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混
乱的暴力世界。前卫艺术家出身的英国导演彼得·格林

那威,对这种实验更是着迷。从1996的作品《枕边书》

奥利弗·斯通导演的《天生杀人狂》

(1994)

先锋电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