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20
以表现主义为例,有影评家把五六十年代之后出
现的现代主义电影分成了“抽象表现主义”
“新表现主
义”等几种流派。这些流派大都没有准确的定义,与诸
如“哲理电影”
“诗电影”一样作为描述性的批评术语使
用。
“抽象表现主义”代表性艺术家有安东尼奥尼、伯格
曼和阿仑·雷乃。这些风格各异的导演显然并不具有类
比性,但电影批评家们从他们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处
理几何空间与光影的意义以及节制、静态的表演方式中
看到了表现主义的影子。安东尼奥尼在他的“情感三部
曲”中,对夜景的偏爱,在建筑、环境和角色之间建立
的多义而暧昧的情感关系;在伯格曼讨论人与宗教关系
的“沉默三部曲”中,被神化的空间与怀疑上帝的人物
之间的紧张关系;阿仑·雷乃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961)的空间造型中,对影子的处理,似乎都让观众感
受到来自二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被归入“抽象
表现主义”的艺术家还有德莱叶(
《诺言》Ordet,1954、
《葛楚》Gertrud,1964)
、特吕弗(
《枪击钢琴师》1960)
、
塔尔科夫斯基(
《伊万的童年》1962、
《安德烈·鲁勃廖夫》
1966)
、扬乔(
《无望的人们》1965、
《红军和白军》1966)
、
赫尔措格(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
、科恩兄弟
(
《血迷宫》1984)等。
“新表现主义”在时间上晚于“抽象
表现主义”
,与后者相比,
“新表现主义”除了在造型上强
调环境与人的关系、空间的几何意义之外,还注重色彩对
于剧情和人物的渲染作用。被归入这一类的艺术家有,安
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塔尔科夫斯基、文德斯和
索库洛夫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艺术归类永远不可
能是严谨的,它们不过是影评家对影片某一种特征的感受
性描述。但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它提示我们艺术创作
中存在的某种延续性和互通性。具体到这个话题,即是表
明早期先锋电影中的影像风格对此后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空
间造型的影响。而一些重要的艺术电影作者也在这个时期
形成了自己一贯的风格,比如路易·布努艾尔。
先锋派更为极端的美学实践体现在二战后的前卫电
影(Avant-Garde)中。尽管电影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先
安东尼奥尼“情感三部曲”之一
《奇遇》(1960)
法国印象派电影导演
阿贝尔·冈斯
文德斯导演的《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1984)
先锋电影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