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电影运动
19
被史学家称为“苏联日常生活的万花筒”
。影片浓缩了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理论精华和实践方法,是一
部教科书式的作品。维尔托夫的理论后来被其弟米哈
伊尔·考夫曼介绍到西欧,从而影响了几代西方电影工
作者,特别是纪录电影制作者,并直接启发了二十世
纪六十年代的“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
。与维尔托
夫的“电影眼睛”注重通过摄影机和蒙太奇去发现现
实生活的本质与诗意不同,爱森斯坦默片时期的创作
更具有哲学思辨色彩。原本学习建筑,青年时期曾以宣传画家身份进入军队政治部门的爱
森斯坦,从日本象形文字的结构中得到启发,形成了他早期在戏剧和电影中的“杂耍蒙太
奇”
(也作“吸引力蒙太奇”
)理论。这个作为戏剧理论提出来的概念,首先强调的是一种
结构,其次是把有感染力的单位(镜头)按不同的主题自由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结
构关系,引起观众感情的震荡,起到宣传鼓动的作用,并最终达到他所希望的——通过艺
术呼应社会革命的目的。1925年,爱森斯坦导演了他划时代的伟大作品《战舰波将金号》
。
这部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体现了爱森斯坦“蒙太奇”思想的核心:镜头与镜
头之间的冲突,使两个镜头的结合产生新的意义。片中“敖德萨阶梯”的段落更是创造了
通过空间关系表现时间张力的蒙太奇范例。尽管爱森斯坦此后的创作逐渐走向极端理性
(他甚至要把《资本论》搬上银幕)
,但他所总结的两个镜头组合产生意义与情绪的蒙太奇
理论,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规律之一。
美国导演科波拉在他的
名作《现代启示录》(1979)
的结尾安排了这样一个段
落:威拉德上尉决定杀死马
龙·白兰度饰演的科茨上校,
成全他想以死来逃避黑暗世界的念头。与此同时,土著人正在举行一场祭祀。
科波拉把土著人挥刀屠牛的镜头与威拉德杀死科茨上校的场面交叉剪辑,两个
充满戏剧高潮的场面被组合在一起,制造出压抑而恐怖的心理气氛。熟悉电影
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段落的灵感直接来源于爱森斯坦1925年的影片《罢工》
。
在这部影片中,工人被屠杀的镜头与屠宰场杀牛的镜头交叉剪辑在一起,用
以表明工人被镇压的残酷性与非人道性,形成了一个著名的“人类屠宰场”
的电影隐喻。我想用这个小例子说明,欧洲二十年代的先锋电影实践对日后
艺术电影创作影响深远,这种影响远不只是用以表达敬意的征引与借用。
普多夫金导演的《母亲》
(1926)
人
类
屠
宰
场
越战名片《现代启示录》(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