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18

“蒙太奇”艺术的

代表人物爱森斯坦

与欧洲其他先锋电影流派强调电影的绘画性、音乐

性以及无逻辑的荒诞性不同,苏联学派赋予了电影“蒙太

奇”更多社会政治学的功能。

“蒙太奇”来自于法语,是

建筑学名词,意思是“组合、连接”

。在电影中,它通常

被作为技术性词语,指镜头之间连接的手段。曾受到未来

主义影响的苏联电影先锋派们相信:

(电影)是感官的肢

解,精神的组合”

(杰尔曼·杜拉克)

,并把这种精神与国

家意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苏联蒙太奇学派最重要的人物

有三位: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他们的理论和

实践互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坚信电影是

“蒙太奇”的艺术,电影的意义与感染力产生于镜头与镜

头之间的组合。他们中,维尔托夫和爱森斯坦对西方电影

的影响较大。维尔托夫早年是个未来主义诗人和音乐家,
1916年至1917年间,他曾设立个人的“音响实验室”,

制作由音响蒙太奇组成的音响诗。1922年他把自己组织

并领导的电影小组命名为“电影眼睛”

“电影眼睛”的核

心是“用电影来认识世界,使用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的、

作为电影眼睛的摄影机来探索充满世界的视觉现象的混沌

状态。

 维尔托夫强调摄影机超出现实经验的观察(拍摄)

角度,强调不同时空的剪辑,强调解说词与画面结合所产

生的“化学”效果。1929年,他拍摄的《带摄影机的人》

代》

(1930)

《贝壳与僧侣》记录了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

僧侣的一连串狂乱的幻想;

《安达鲁之犬》则来源于布努艾

尔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两个梦:爬满蚂蚁的断手和被

剃刀割开的眼球。布努艾尔说:

(创作时)我们共同遵守

了一条极简单的规则:拒斥一切有道理的,从心理上或文

化上进行解释的想法和形象,为非理性敞开所有的大门,

只采用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形象而不追究为什么。

”超现实主

义电影就是这样,把自己同代表道德的宗教、国家和家庭,

代表理性的逻辑、顺从和正统,难以和解地对立起来,以

无逻辑和充满性本能的隐喻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冲突而荒诞

的世界。

路易·布努艾尔导演的

《安达鲁之犬》(1929)

苏联蒙太奇学派

爱森斯坦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