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电影运动
17
1924年,法国人安德烈·布雷东发起成立了超现实主义小组,并
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
。
《宣言》指出:
“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心
理自动作用。而思想的主动表达是在不受任何理性控制、任何美学和
道德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相信,这两种表面看来十分矛盾的状
态——梦与现实,将变成一种绝对的现实,即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电
影并没有在理论上赋予这一运动更多的意义,它只是忠实而完整地实
践了超现实主义的理念和方法,超现实主义电影甚至比绘画、诗歌更
为清晰地体现出超现实主义者们的追求——梦境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法国女导演杰尔曼·杜拉克1927年的作品《贝壳与僧侣》被认为是超
现实主义电影的开端之作,而西班牙电影大师路易·布努艾尔则创造
了超现实主义电影最为伟大的作品《安达鲁之犬》
(1929)和《黄金时
电影大师
路易·布努艾尔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是指德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把文学、戏
剧和绘画中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到电影创作中的电影流派。按照
电影史学家的分析,表现主义电影之所以诞生并得以发展的原因,
是德国电影艺术家一直热衷于三种颇具日耳曼风格的主题:1.神
秘的传说;2.在等级地位和集体主义观念下的个性沦丧;3.带有
疯狂虐待和精神错乱的性场面。罗伯特·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
博士的小屋》
(1920)和F.W.茂瑙导演的《诺斯费杜拉》
(1921)
较完整地体现了这一理论分析,它们几乎集中了表现主义电影的
所有特征:一切真实的事物都通过弯曲的线条或倾斜的角度,不
自然地、令人恐惧地展现在布景上,甚至光影也通过奇形怪状的
线条画在布景上;角度古怪的摄影、阴郁的高
反差照明;演员风格化的服装、化妆与舞台动
作。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还有保罗·威格
纳的《泥人哥连》
(1920)
、弗里茨·朗格的《疲
倦的死》
(1921)
、F.W.茂瑙的《最卑贱的人》
(1924)
。而保罗·莱尼的《蜡人馆》
(1924)则
被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最后一部作品。
F.W.茂瑙导演的《诺斯费杜
拉》(1921)
表现主义电影
P6007024A
罗伯特·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
超现实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