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术电影
16
印象主义电影一词是法国史学家亨利·郎格鲁
瓦首倡使用,它被用以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于
法国的一个电影流派。这一流派最重要人物当属法
国电影理论第一人路易·德吕克。他强调,运用纯
视觉的表现手段把电影从“照相的现实”中解放出
来,电影应该“忠实于艺术家主观印象的真实性”
。
这与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印象派”绘画
在创作理念上有某种相似之处。印象派电影中最
为著名的作品有:杰尔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
日》
(1919)
、马赛尔·莱皮埃的《黄金国》
(1921)
、
路易·德吕克的《狂热》
(1921)
、阿贝尔·冈斯
的《车轮》
(1922)和让·爱浦斯坦的《忠诚的心》
(1923)
。印象主义的电影强调人物的心理描写,注
重镜头剪辑的节奏性,并且大量运用了主观镜头、
移动摄影、高速摄影、软焦点摄影、变形构图、风
格化的用光照明以及多重叠印的光学技巧。这些纯
视觉的手段,直到今天依然是艺术电影最重要的形
式标记。1924年,路易·德吕克在巴黎逝世,不久,
印象主义电影流派趋于解体。
马赛尔·莱皮埃导演的《黄金国》
(1928)
阿贝尔·冈斯导演的《车轮》(1922)
与还原的媒介)进行一种具有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
的表达。在默片时期,这种追求主要集中在视觉形
式的层面上。按照电影史的惯常分法,默片时期的
先锋电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法国
印象派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为主的“第一先锋派”;
第二阶段是1925年之后,以超现实主义电影和达
达主义电影为主的“第二先锋派”;第三个阶段是
1927—1930年,以德国、法国部分先锋派电影人
拍摄的纪录片为主,包含了苏联导演维尔托夫“电
影—眼睛”派的实验作品,被称为“第三先锋派”
。
其中,法国的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德国的表现
主义和苏联未来派艺术家们在电影语言和表演上所
进行的探索,对日后的艺术电影影响较大。
F.W.茂瑙导演的《最卑贱的人》(1924)
印象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