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玫瑰圣经/玫瑰的香味
种进行了系统区分。他将他的“Rosa”群分为园林玫
瑰和野生玫瑰,并为17种园林玫瑰和19种野生玫瑰取
了名字。
伯辛的命名和分类法几乎全部由卡尔·李内(Carl
linné,1707—1778年)采用,其中玫瑰就是一例。李
内在著作《Species plantarum》中,创造了二项式命
名体系,这种体系至今仍在使用。根据这一体系,一
种植物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名词部分是属名,如
Rosa,后面的形容词部分是种名,如canina。这种体系
废除了此前由伯辛采用的一些较长的习语,像“Rosa
sylvestris vulgaris,flore odorato incarnato”,就是伯
中国清代画家居廉(1828—1904年)这幅绘于丝绢上的
《花卉昆虫图》,以精细的工笔描绘了月季的形态,甚至
对月季上常见的毛虫也有描绘。
凯斯帕·伯辛出版于17世纪初的
这部著作,率先对植物的种属进行了
区分。
18世纪中期,卡尔·李内的这部
著作为植物的分类和命名制定了科
学的体系,这个体系沿用至今。
17世纪的日本学者在该插图中描绘了野生
玫瑰(右上)和园林玫瑰之间的差异。
辛为同样一种植物所用的名字。今天,我们仍能感觉
到李内所产生的影响力,因为他创造的这个体系至今
仍在使用。由于《Species plantarum》可以说是植物
学命名的起点,所以国际上普遍认为,一种植物第一
个有记录的名字,有效性最大。作为栽培植物,玫瑰
品种的名字主要分三个层次:属,种和变种(栽培变
种),其中变种所处的层次最低。属和种的名字用的
都是拉丁文,而变种名称用的则是现代语言,同时用
单引号标注(‘⋯’)。
东亚植物志中的玫瑰
中国古代的植物志中对玫瑰的描述常见于药用一
类。作为一种虽原产于中国,但并不十分受到推崇的
花卉,玫瑰的地位远低于牡丹、梅花和兰花。因此,
国画中也很难见到对玫瑰的专门描绘。直到19世纪中
后期,玫瑰才开始见于一些工笔画家的笔下,但并未
成为专门研究的花卉。
1666年由日本新儒家学者Tekisai Naka-mura
(1629—1702年)编写的一本自然史百科全书中,专
门提到了玫瑰。当时正值日本大规模输入中国文化的
时期,出现了大量百科全书类的书籍。这部1666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