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诗电影 Poetic Film

一种电影样式。主要存在于默片时代。

特征是将电影本性等同于诗,主张用“诗
的语言”拍电影,注重联想、隐喻、象征、
节奏等诗的创作方法在电影中的运用。早
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上的
诗人”

,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杜甫仁科在

20世纪20年代拍的影片也着重诗意的隐
喻。有声片出现后,世界电影的主流是注
重叙事的散文电影,诗电影的创作者也很
少再孤立地探索电影“诗的语言”

,50年

代后,诗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在苏联,以
卡拉托卓夫、塔尔可夫斯基等为代表。

代表作品:

《士兵之歌》

(右上图)

《雁

南飞》

《伊万的童年》

《一个人的遭遇》

(右下图)

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在原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

运动。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新电影的影响,1962年,26位德国
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

,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运

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
绊中解脱出来。1965以后,这些导演在“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
会”资助下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自此
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
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
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在德国新

电影时期涌现了一批风格独特的导演,如法

斯宾德、荷索与文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

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
肯定,但是在德国国内却一直不受欢迎,

这一度限制了德国新电影的发展。1979

年新电影运动重新振兴,这得力于法斯

宾德的《玛丽·布劳恩的婚姻》与施隆多

夫的《铁皮鼓》在国内获得票房成功,由

此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

卖座的局面,并成为原西德电影

的主流。德国新电影的4名

主将分别为威尔纳·赫尔佐

格、福尔曼·施隆多夫、

维姆·文德斯、莱纳·维

尔纳·法斯宾德。

德国新电影 New German Cinema

当代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

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1945—1982)是德国新电影的4员

主将之一,《水手奎莱尔》(右)是
他最后一部作品。

维姆·文德斯1993年作品《咫

尺天涯》

塔尔可夫斯基亲自为《牺牲》

(1986)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