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新浪潮电影 Nouvelle Vague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
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
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
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
态”
,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
派”或“作者电影”
。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
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
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
生活气息,采用实景
拍摄,主张即兴创
作;影片大多没有完
整的故事情节;表现
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
浪潮”的诞生年,
有两部处女作问世:
特吕弗的《淘气鬼》
与夏布罗尔的《漂亮
的塞尔其》;1959年
是“新浪潮”的幸福
年:特吕弗凭《四百
下》在当年获戛纳电
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
世纪的痛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制度
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
灭。整整一代西方青年视政治为“滑
稽的把戏”。在美国有“垮掉的一
代”,在英国出现了“愤怒的青年”,
而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
“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电影中,
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
带着这个时代的鲜明印痕。
发生在1968年5月的法国“五月
风暴”将巴黎街头变成了青年学生与
政府冲突的“战场”。
让-保罗·贝尔蒙多与简·西宝在戈达尔的第一部长片
《筋疲力尽》(1959)里。该片是戈达尔“破坏美学”的扛鼎
之作。
安德烈·巴赞被“新浪潮”电影人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
让娜·莫罗、奥斯卡·沃纳与亨利·谢
利1962年主演特吕弗的《朱尔与吉姆》。
当代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