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产生于二次大战前后的意大利。标志性口号为:将摄影机扛

到街上去!这一流派可分为三个时期:1942年至1945年为准备
时期;1945年至1950年为全盛时期;1950年至1956年为分化时
期或终结时期。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以纪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
和斗争,在内容和题材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反对虚构的情节和
人为的戏剧纠葛,主张进行实地观察,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
命运,从而展示社会生活的风貌;拒绝传统的表演规范,反对明
星制;基本上采用外景拍摄。

“新现实主义”这一说法由著名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于

1942年最早提出。他的《沉沦》一片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电影的“先声”

。1945年,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

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此后,新现实

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

(1946)

,维多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

人》

(1948)

《温培尔托·德》

(1951)

,德·桑

蒂斯的《艰辛的米》

(1949)

《罗马十一点》

(1951)等。这些影片犹如一面多棱镜,真实

地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

新现实主义电影 Neorealism

费德里科·费里尼1961年在罗马电影城拍摄《三艳嬉春》

(又名《薄伽丘70》)。费里尼最初以编剧身份出现在新现实

主义电影阵营中,并执导过《道路》这一新现实主义代表作。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费里尼开始转向“用电影手法叙述
与我思想合拍的一切事物”,由一部《甜蜜的生活》(1959年)
开始,蜕变为意大利和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一代宗师。

当代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剧照

20世纪40年代中

期,意大利电影从长达

20年法西斯统治的桎梏

下解脱出来,在战后的碎

砖瓦砾中产生了新现实主

义运动。作为抵抗运动的

产物,新现实主义不顾忌

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

精神,响应着当时社会百

废待兴的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