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

est and Money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27

2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

est and Money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增。古典学派认为这与他们的第二前提并不冲突。其理由是在以现行货币工资为

支付标准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量固然可能超过劳动力的需求量,然而只有在

劳工间有公开的协定或默契,或不愿接受较低工资而工作的情形下,才会出现上

述可能。劳工们愿意将货币工资降低,就业量自然会增大,所以由此看来这种失

业似乎可以看成是“非自愿性”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应当被列入由于集体

议价等原因所引起的“自愿性”失业的范畴中。

这引起我的两点观察。第一点涉及到劳工对真实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实际态度

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这一点并不重要;但第二点却非常重要。

让我们暂时做这样

一个假设:劳工们一定不

愿意接受较低货币工资的

工作,如果将现行货币工

资降低,势必会出现罢工

等现象,导致一部分在职

人员退出劳工市场。但

是我们是否可以因为这

样,就说现行真实工资率

确实是以劳动力的负效用

来准确衡量的呢?当然不

一定。因为,如果工资品

的价格提高,导致现行货

币工资收入的工资品较以

往有所减少,就不一定会

产生上述假设所出现的现

象。也许在某些时候或某

些范围内,劳工们想要的

并不是一个最低限度的真

实工资,而是一个最低限

度的货币工资。古典学派

一向假定这点与他们的理

论并没有多大关系。实际

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如

果劳动力供给函数的自变

被当作玩具的钱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毁灭性的经济风暴改变了

德国钱币—马克的命运。它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堆废纸,

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玩具。面对昂贵的货物,人们只能望

洋兴叹。市场用这场实实在在的灾难告诉劳动者们,他

们需要的是与货物价格相匹配的货币工资,而不是经不

起考验的实质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