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本
尊
大
全
艺
术
鉴
赏
图
典
藏
传
佛
教
装订和组装的方式见插图
23。
每一卷包含
21张双面单元,也就是42条图片,每条图片有
三幅图画,总共
126张图画。第一卷和最后一卷各增加了三幅图画。
第一卷最前面增加的是宗喀巴大师和其两位主要弟子,第四卷最
后增加的是两尊大威德和阎魔敌。这样整套书中共有
510幅图片。
错误和偏差
彼得在其专家报告中指出:
“尽管画师显示出对于藏传佛教传
统非常熟悉,而且藏文和蒙文姓名的书写也流利、准确,但是仍
然有许多无法解释的错误。
”本书包含了不少错误,尽管有些错误
细小而微不足道,但我们仍然注意到一些重要的错误,这些错误
令人惊讶,因为其中包含显而易见的常识。此处仅举例说明,具
体的偏差将会在每幅图的注解中详细说明。
例如,图
104中的观世音菩萨左肩未有鹿皮覆盖,图105和
107中也缺少了鹿皮下衣,而这些是此尊的关键特征。图236中的
降龙罗刹文殊也缺少了此尊典型的九蛇头。
画师在各处也并未严格遵循用色的规则。莲舞菩萨(图
58)
被画成黄色而非红色,时轮金刚的腿(图
72)未画成白色和红色,
弥扎空行(图
78)缺失了黑发,某尊特殊的观世音菩萨(图130)
则在颜色和面部表情方面彻底偏离了描述。
在纳塘百法部分,有若干处插图明显与文本相偏离。似乎画
师缺少纳塘百法的文本作为参考。
年代
要想确定此书的年代极为困难。我们确实知道用于印制本书
的刻板是在
1810年之后不久刻制的
1
。但是这个彩色版是否也来源
于那个时期则存有疑问。
如同唐卡等西藏绘画一样,鲜艳的颜色可能但不一定表示较
近的年代。但是本书在储藏时画面几乎不会受到光照,这点与唐
卡不同。后者通常要经受一定程度的光照,所以唐卡的颜色会发
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把本书与唐卡相比较是不可行的。
书面夹板上蒙有的织物同样不能准确地断代。尽管这些织物
属于清代,但是清代有一个很长的时期(
1644—1912)。与此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夹板的制作方式是
18和19世纪时北京藏文和蒙文
佛典的典型制作方式
2
。尽管存在使用比绘画年代更早出产的织物
制作夹板蒙布的可能性,但是这通常不太可能发生。
这套书中所使用的颜色也增加了我们对年代的疑问。同样的,
众所周知的是,广泛使用的鲜绿色是在
1814年制造出来的
3
。所以
本书一定是在
1814年之后印制的,1850年前后是一个可能的时间。
蒙布下面的木板是一种热带树木,但是无法用树木年代学确定其
年份。
本文由马丁
·威尔森从德文译出
1
Lokesh Chandra 1986: 51-52; Peter 1943: 16ff.
2 Lange, Kristina,
Die Kanjur-Deckel im Museum fur Volkerkunde zu Leipzig. In Jahrbuch des
Museums fur Volkerkunde zu Leipzig, Berlin, Band 22, 1966, pp57-63.
3 R.J. Gettens & G.L. Stout:
Painting Materials, A Short Encyclopaedia (New York, Dover, 1966), p.
113 (cited by Jackson & Jackson, p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