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本
尊
大
全
艺
术
鉴
赏
图
典
藏
传
佛
教
怀着沉重的心情将此文献归还卖主。她认为,这一对于艺术和宗
教研究具有独特重要性的文件将永远与民族学博物馆失之交臂。
不仅如此,因为没有任何潜在的买家,她甚至担心这些文献会被
拆散后单张销售。如果这样的话,这一无以伦比的珍贵文献将会
被永远毁坏。
幸运的是,事情有了转机:我在
1978年拜访了一位熟人,他
在多年的旅行之中积攒了一些物品,想要出售给博物馆。该说是
直觉还是巧合呢?我开始想起那个由五百多幅图片组成的优美合
集了,六年前在我前任的办公室里见过之后,我始终不能忘怀。
出人意料的是,我的那位熟人正是这套文献的所有者!多年来他
一直希望波恩的美术馆可以替他销售这套文献。最后他放弃了这
一希望,将文献锁在银行保险箱里。直到那个值得记忆的日子,
我成为一名“伏藏师”
,我决定不让这第二次机会溜走。我组织了
新的专家报告,他们说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献,应属于博物馆。感
谢瑞士联合银行的捐款,这一文献最终于
1980年被苏黎世大学民
族学博物馆所拥有。
文献的内容
这套文献内的图片属于“嚓咔利”
,即正方形或近乎正方形的
小型图片,在灌顶和观想时使用。它们将帮助佛法行者容易地观
想诸佛、本尊和圣众。
在原稿中各个部分并未明显地分开,因此这四卷文献看上去像
一部单本著作。但是在页面左侧的注解说明,这套文献其实是由三
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第
1幅图到第420幅图是主要部分,即冉炯百
法,第
421幅图到第456幅图属于纳塘百法,而图457—507则是
金刚鬘,最后的三幅图是附录(图
508—510)。
来源
我们对于本书近年来戏剧性的历史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它从
何而来的呢?对此我们只能猜测,因为卖主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们,
他是
1972年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获得这四卷文献的。
尽管此书属于藏传佛教,但是几个因素都说明此书是在中国
的内地或者蒙古印制和保存的。第一个因素是用于包裹每一卷经
文的木质盖板上的中国内地织物。这些织物上有几何图案花纹,
年代可以确定为清代。
此外,在每卷的封面都有红色小标签,上面用中文标有“第
一卷”
、
“第二卷”等等,说明此物与中国内地有渊源。在每卷内
页的左下角,也有中文编号。经过仔细检查发现,在每张图片的
上方中间有中文编号,但是因为涂抹已经不可见了。此外在三个
盖板内面偏下处,也有中文标明卷号。
本书的折页式装订和使用纸板、红布作为盖板,也说明是由
18世纪中国内地或者蒙古地区所制作。
当然,也不能排除此书来源于蒙古的可能性,因为来自德国
和印度的两个消息来源都分别提到,发现的相似文献都来源于
18
世纪的蒙古。这两个来源分别是彼得雕版系列
1
和洛克什
· 钱德拉
系列
2
。我们还知道,
1810年嘉庆皇帝的户部尚书和一些佛教高僧
“请求为冉炯、纳塘和金刚鬘灌顶准备刻版印图,以祈祷持教者久
住和众生解脱”
。正如我们稍后发现的,这本书也可以追溯到
1810
年后相同刻板所印制的内容。
民族学博物馆所获得的这套图片,与彼得版、立川版和钱德
拉版不同,每幅图片的右侧都用蒙文标注了图片内容的名称。通
1 Peter, F.A.,
The‘Rin-Hbyun’Introduction to an unpublished Tibetan Iconographical Work. I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 of Bengal, 3rd Ser., Letters, Vol. IX (1943) 1-27 plus Plates 1-8.
2 Lokesh Chandra,
Buddhist Iconography of Tibet. Begun by the late Prof. Raghu Vira. Rev. ed. of
[parts of] NTMP, with index of names, 3 vols, Kyoto: Rinsen,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