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言、思想与习惯,都能在经典里找到源头。
1938年的昆明,炮声不断,朱自清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为青年讲国学、讲文学……
在扰攘不安的岁月中,战火、贫穷、病痛一直困扰着他,但他仍坚持研究、讲学,耗时四年,写就“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经典常谈》。
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散文家”身份,朱自清更珍视自己作为“学者”的使命。他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他自觉承担起文化守望者、传承者的责任,而《经典常谈》便是这一责任的结晶。
本书中,他以大师级散文语言讲述经典的深意,十三篇文章串联起千年典籍的精神血脉。中学生能读懂,大学教授读得津津有味。这本书自初次面世以来,便是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首选读本。
这不是一部冷冰冰的国学讲义,而是一场场温暖的文化对谈。
正如朱自清所言:
“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